海底撈曾是火鍋界、甚至是整個餐飲界的標桿。
在商業領域,無數人將其商業模式哪來研究,就連再普通不過的人都能對其商業模式侃侃而談上幾句。
雖然都是火鍋,海底撈的人均消費高出一截,消費者還是愿意花出一小小時去排隊……
但這都是海底撈幾年前的盛世了!
尤其從去年開始,我們在媒體的報道中,看到的關鍵詞不再是對其商業模式的稱贊,而是被“跌落神壇”“扛不住了”“撈不動了”“到底做錯了什么”……等替代。
這些新聞到底是捕風捉影,還是海底撈這個昔日的餐飲神話真的要破滅了?
這兩天,又有一條關于海底撈的新聞沖上熱搜,這條熱搜是海底撈聯合創始人施永宏2.5億買下了新加坡前公主的府邸。
據報道,本月初,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女兒李瑋玲以5000萬新元(約合2.5億人民幣)將一座位于新加坡克魯尼山,占地18255平方英尺的優質洋房區的房產賣給了海底撈聯合創始人施永宏。
看到這個新聞,網友們不淡定了,不是說海底撈快虧的做不下去了嗎?為啥創始人還能拿2.5個目標去買房?
也有人說:真棒!為國爭光。
也有人是:這里賺錢,去國外接盤
還有人質疑:這錢是怎么出去的……
當然了,人家手續齊全,合法合理,這沒啥可說的,畢竟自己賺的錢,自己有支配權不是。
但小柴想說的是,海底撈不是虧的都撈不下去了嗎?創始人還能壕氣的接下新加坡公主的府???
到底哪個真哪個假?當然,買豪宅肯定是真的,雖然海底撈不咋賺錢了,但是海底撈的老板都賺到錢了。
而說起海底撈和新加坡,其另外一個創始人張勇,在海底撈公司上市之前,悄然移民到了新加坡。
而施永宏在新加坡2.5個目標買豪宅,顯然也似乎跟上了張勇的步伐。
在這里我們或許也可以判斷吃瓜群們們的情緒來自于哪里了,那就是海底撈這一家門,真是中國賺錢,海外瀟灑??!
對于張勇和施永宏來說,那可真是感受到了財務自由帶來的自由。
但對于海底撈來說,就是他們實現各種自由的一個工具而已,至于現狀與未來如何,顯然重要性已經不及沒自由前那么重要了……
那么海底撈跌落神壇是不是真的,當然也是真的。
上述那些唱衰海底撈的新聞以及觀點,是海底撈翻臺率的逐漸走低,是海底撈營收增長的乏力、虧損……
根據海底撈財報,去年一年其虧損達到了41.63億元。這是什么概念呢?也就是每分鐘虧損在8500元左右
換個角度來看,2018年-2020年,海底撈凈利潤分別為16.4億元、23.45億元和3.09億元,三年累積凈利潤42.85億元。
也就是說海底撈在去年不僅利潤轉負,出現巨額虧損,也意味著去年一年,把2021年前三年賺的錢快虧完了。
根據海底撈最新的財報數據,今年上半年,其凈虧損為2.66億元,海底撈徹底變成了楊白勞。
那么昔日神話,遭遇如今情況,排除口罩因素,還有哪些關鍵原因呢?我們要回到海底撈上市這件事上去尋找答案。
海底撈與2018年9月26日,海底撈正式登錄港股,也就是在這一年,海底撈創造了16.4億元凈利潤的神話,但是你知道,這一年海底撈有多少家門店嗎?
沒錯,是466家,還是趕在上市的節骨眼,一年凈增加了193家,而在2017年,其門店數僅為273家。
那你知道上市后,海底撈的門店擴張有多狠嗎?2019年-2021年末,分別為768家、1298家和1443家。
其中,在2020年和2021年的上半年新開829家,比過去的25年總和還要多。
我們再結合相應的利潤來看,2018年-2021年,其凈利潤分別為16.4億元、23.45億元、3.09億元和-41.63億元。
門店快速擴張,帶來了利潤的大幅下滑,這是打了海底撈引以為傲的商業模式的臉。
但是沒關系,企業一旦上市,事實上商業邏輯也就變了,畢竟,資本市場賺錢,要比商業本身賺錢來的輕松,而且賺的更多。
海底撈就是絕對的高手玩家。伴隨著門店的快速擴張,也就是以前被各界稱贊的海底撈模式的大批量復制。
2021年2月,海底撈市值沖高到4800億港元,也就是說,伴隨著門店的擴張,海底撈的市值最高翻了近五倍。
在這個過程中,海底撈追求營收規模、沖高市值,然后創始團隊瘋狂減持套現,2020年,據媒體報道張勇夫婦套現約15.6億港元;施永宏套現約7.8億港元……
也就是說,在外界看來,這個擴張過程是海底撈在批量復制自己成功的商業模式,但是從利潤角度來看,這樣的操作,實際上是推翻原有的模式。
換句話說,就是原本精細化的門店經營方式,變了成野蠻擴張,這必然是要得罪消費者的。
這樣的結論,我們從海底撈的翻臺率變化就能看出,2017年、2018年,海底撈的翻臺率達到5.0次/天,這個數字在餐飲行業是絕對的神話。
然而,2019年海底撈的翻臺率降至4.8次/天,2020年更大幅下滑至3.5次/天,2021年進一步跌至3.0次/天。
另一方面,也意味著野蠻擴張過程中的海底撈,并沒有完全復制過去優秀的商業模式,這導致其成本快速上漲,疊加翻臺率下降,虧損自然而然就來了。
去年底,海底撈發動了優化門店的“啄木鳥”計劃,宣布,要逐步關停約300家經營未及預期的門店。
盡管關店來的很快,但止血目標并不理想,今年上半年,海底撈的營業收入由2021年同期的200.9億元減少到167.6億元,凈虧損為2.66億元。
同時,值得注意的是,中報顯示,其翻臺率從去年同期的3次/天降至2.9次/天。
看到這里也不難看出,口罩對海底撈的影響很大,但也可以看出,海底撈過去幾年的瘋狂擴張,并沒有實現對商業模式的批量復制。
也就是說,批量復制精細化運營時代的門店優勢,通過盲目擴張是走不通的路。
資本市場顯然也看清了這一點,如今海底撈的市值937億港元,距離最高點已經跌去了近4000億港元,何等的慘烈。
但是,更慘烈的是,多起“事故”讓海底撈立足的根本,也就是消費口碑真在遭遇有史以來的最大危機。
同時,在火鍋這個賽道上,越來越多的玩家都開始跑出了自己獨特的經營方式,海底撈服務至上的優勢,也在被削弱。
加上審美疲勞,不少消費者對海底撈過于熱情的服務方式出現反感情緒。比如有消費者就表示:海底撈的服務好到讓人坐立不安。
所以,可以預見的是,海底撈的下坡路可能遠沒有結束。
但是話又說來,賺錢的目的是什么?就是為了自由,而海底撈的創始人們,如今顯然已經自由了……
走資本路線,或許就是人家計劃中的。